2025年4月18日,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迎来一场备受关注的庭审——网红“猫一杯”及其背后的杭州瑟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因服务合同纠纷被上海黑芒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起诉。这场案件不仅关乎商业纠纷,更折射出网红经济中虚假流量、内容造假与法律追责的深层矛盾。 “猫一杯”曾是全网粉丝超3700万的头部网红,其爆红始于2024年2月发布的“巴黎拾作业”系列视频。她声称在法国餐馆发现一本国内一年级学生的寒假作业,并隔空喊话寻找“秦朗”。视频迅速引发全网热议,流量飙升。然而,4月12日,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通报,该视频系徐某艺与同事薛某策划编造,目的是吸粉引流。公安机关依法对涉事公司及个人罚款1.5万元,并永久封禁其全平台账号。 此次诉讼的原告方上海黑芒营销策划有限公司,指控杭州瑟曼公司未履行服务合同义务。尽管法院已公告送达传票,但因被告公司“下落不明”,庭审结果存疑。天眼查显示,杭州瑟曼公司由徐某艺间接持股41.4%,目前存续,但2025年1月新增欠税公告,累计欠税1.5万余元。 “猫一杯”案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网红为博眼球虚构剧情的现象屡见不鲜,但法律对虚假内容的打击力度持续升级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明确禁止制作、传播虚假信息。2024年杭州公安对“猫一杯”的行政处罚,正是基于其违反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》的行为。法律界人士认为,当前对造谣者的追责已形成“行政处罚+民事赔偿+刑事追责”的立体化体系,但执行难点在于证据固定与平台责任界定。 “猫一杯”事件引发公众对网红经济的深度反思。其账号被抖音、微博等平台永久封禁后,粉丝量从巅峰跌至归零,反映出公众对虚假内容的零容忍态度。中国传媒大学学者指出,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信任经济,一旦透支公信力,商业价值便难以维系。 此外,MCN机构与网红的权责划分问题浮出水面。杭州瑟曼公司作为运营主体,其实际控制人徐某艺通过股权穿透控制多家关联企业,这种复杂的资本结构可能为纠纷埋下隐患。专家建议,品牌方在选择合作方时,需强化对MCN机构的资质审查与合同约束。 “猫一杯”案的开庭,既是法律对个体失德的审判,也为行业敲响警钟。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,仍是所有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亟待解决的命题。唯有筑牢法律底线、强化行业自律,才能让“真实”回归内容价值的核心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